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6:20 点击次数:101
朋友们,生活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残酷演出,曾经我们能无忧无虑,不过是有人在背后为我们遮风挡雨。什么防火防盗防诈骗,谈恋爱要保护好自己,这些老生常谈咱今天先不谈,今天,咱就好好聊聊成长这个大话题。
从高中毕业后,我们就得尽快抛弃学生时代的应试思维了,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,是人生重大课题 —— 生存和繁衍。今天,我就跟大家唠唠对成长至关重要的三件事,要是没想明白,那成长之路可就满是荆棘,痛苦不堪。
保持学习,为自己而学
我们得先想清楚,学习是为了别人,还是为了自己?人生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,还是自己的追求?这可不是个小问题,它关乎我们做任何事的动机,是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,还是短暂的外界刺激。
高考,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望,以至于不少人把学习当成父母交代的任务,甚至将自身价值完全寄托于此。千万别这么想!高考还有个副作用,它让一些人在高考结束后,彻底丧失了学习的热情,放飞自我。这可太危险了!我们要把学习是为了考试转变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,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假设 20 年内你的认知一成不变,却要用这点认知去解决生活里的所有问题,那肯定会碰壁,焦虑、抑郁也会随之而来。所以,别放弃学习!了解得越多,可能性就越多,思考方式也会更丰富。
正视原生家庭,学会独立抉择
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,远比我们想象的深远。有的人一生都活在父母的阴影下,人到中年还没断奶。这些年,观察不同人的人生轨迹,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的巨大差异。
咱们中式教育的内核是什么呢?之前看一本关于催眠的书,序言里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种形式,中国的传统文化孝,几代人之间相互催眠,不断接受顺从就能过得好,就得依赖长辈的暗示,这是一种负性催眠。而正性、健康的催眠应该是爱,让你相信自己可以过得很好。
你接受的是孝的教育,还是爱的教育呢?是过度依赖父母,还是渴望独立?成长其实没那么复杂,不管做什么决定,只要能接受最坏的结果,就大胆去做。要是不敢自己做决定,那就只能永远依赖他人。
我曾经不理解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为何畅销,后来才明白,有些家庭的听话教育,让孩子没能形成个性,缺失自信、勇气和自我边界感,从小到大没机会自己做决定。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后,自我太过薄弱,容易被人利用和伤害。
面对是否听父母话这个问题,看法很简单:要是你向往父母的生活,那就继续听他们的;要是父母生活不如意,而你不想重蹈覆辙,就坚定相信自己,提升认知,才有机会超越他们。最怕那种既不想听父母的,自身能力又不足,看似反抗实则深陷依赖的人,既然依赖,就别抱怨,别把父母当借口。
趁年轻大胆试错,探索能力边界
你喜欢抄作业,还是自己做作业?遇到问题时,第一反应是问别人,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?成长,就是在不断摸索中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,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,在与世界的碰撞中了解真实的能力圈。
就像狮子捕猎,对自身能力有充分认知,预判好能捕获的猎物,才能提高成功率。高估自己,必然失败。但没有之前的失败经历,就永远无法客观认识自己的实力,经验是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的,别因害怕失败就回避经历。
大学做小组作业,可能因怕沟通麻烦,自己一人完成所有任务。可是在图省事的同时,剥夺了他人成长的机会,自己也失去了练习合作的机会。
任何经历都能让人成长,回避经历,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去学习。一直做简单的事,往后人生或许艰难;总挑战复杂的事,未来人生可能轻松。
一个人的成长就像进化,有人原地踏步,有人不断适应新环境、做出改变。曾经同班的同学,十年后可能天差地别,曾经暗恋的对象,十年后或许已与自己不在一个层次。
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会遇到很多人,也会和很多人渐行渐远。或许有一天,我们会发现自己很普通,也终有一天,我们会接受那个普通的自己。希望大家都能用心感受成长的过程,最终过上理想的生活,成为想成为的人。成长之路,道阻且长,但只要想明白这三件事,我们便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